这一解读,与目前比较流行的定义相比,例如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样的定义相比,进一步明确提出的新课题在于以下几点。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发生是否从"阶级社会"开始,还是同人类社会共始终。其次,即便在阶级社会,是否所有社会集团、社会群体的思想传播活动都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是将"教育者"限定于一定国家或者是"期望并可能掌握国家政权"的一定社会集团。再次,将社会核心价值观念融进这个定义是否具有合理性依据。最后,将思想政治教育定位为主流(主导)思想文化或意识形态,特别是它的核心价值观念的基本载体和实现形式之一能否成立,等等。 笔者认为,上述新课题主要关涉如下历史定位和运行特征两方面的事实和逻辑。 一、历史定位:思想政治教育是主流思想文化或主流意识形态"传导""承续"的基本载体和实现形式之一 这里的所谓"历史定位",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类历史的总格局和世代绵延发展中的历史位置。亚里士多德曾说"我们如果对任何任务,对政治或其他各问题,追溯其原始而明白其发生的端绪,我们就可获得最明朗的认识。"[2]这是很有道理的。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世代生生不息、不断进步,人类社会不断朝向规范有序运转乃至跨越性发展,其基本条件之一是人们之间思想政治道德的相互传导、世代承续(以下简称"传导"、"承续")。这就需要教育,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这是不争的事实和历史逻辑。也就是说,人们之间思想政治道德的"传导"、"承续"必然要有它的基本载体和实现形式,至于这种"载体"和"实现形式"在各个时代各种社会怎样称谓、有怎样的具体内容则可各有千秋;明确自觉的学科、专业的相对划分,固然是近代以来的事情,但它恰恰是人类历史上思想政治道德文明成就的巩固形式和继续发展的载体。至于这种学科、专业以怎样的契机、在何种国度首先提出并不是最重要的。因此,在笔者看来,作为研究人类思想政治道德"传导"、"承续"载体和实现形式的学问或学说,不仅古已有之,而且称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也是恰当的、合乎逻辑的。因为它既是"官方"的,又是民众的;既是理论的,又是实践的;既具学术性,又具应用性,等等,这些特质是完全符合作为主流思想文化或意识形态"传导"、"承续"基本载体和实现形式的内在需求、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的。 诚然,人猿揖别、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基础是劳动,但与劳动相伴而生的是人的意识及其"传导"和"承续",可以说,没有后者,人类绝不会是今天的样子,这其中就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而且,意识的本质特性甚或存在方式就在于"传导"和"承续",一种仅仅封闭于个体的头脑中而不"传导"和"承续"的意识,是无法呈现出来和没有多大价值的。因为意识的发生原本就是大自然的自我意识,是地球生物进化的顶端一人类一特有的高级群体生存方式的需要。标志之一即是表达交流日趋复杂、内涵日趋丰富的人类所独有的语言的产生,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恩格斯在谈到语言产生问题时说,语言是从劳动中并和劳动一起产生出来的,"劳动的发展必然促使社会成员更紧密地互相结合起来,因为它使互相支持和共同协作的场合增多了,并且使每个人都清楚地意识到这种共同协作的好处。一句话,这些正在生成的人,已经达到彼此间不得不说些什么的地步了"。[3]可见,意识一经发生就"不得不说",即"传导"和"承续",亦即进人一种精神生产过程。所以,马克思恩格斯说:"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4]事实上,在我国学界,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已有相当程度的共识。有论者曾经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自产生阶级以来就存在于不同社会形态、不同国度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即使在原始社会也有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不承认古代社会和国外有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误区"。[5]这是很有见地的,也是较有共识的。 在此,笔者的基本观点是: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原始社会已存有完整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到了没有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依然会生机盎然。这当然较为复杂,详尽阐释留待另文探讨。 二、运行特征: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运行状态是"自上而下"的 截至目前,各种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界定,都强调了以下三个元素。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社会、国家、阶级、政党或社会集团组织实施的 过去学界曾反复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问题,也曾提出过单主体、双主体、多主体等各种主张。但这些讨论有一个问题还缺乏文化自觉,即思想政治教育的源发者定的社会或国家或阶级或政党或社会集团是怎样现实地呈现出来的,教育源发者与教育实施者没有相对明确区分开来;没有清晰自觉地看到,至少在文明时代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过程的所谓"主体",并不是简单的两者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而是教育源发者、教育实施者与教育受益者之间的三者关系。教育者包括教育源发者和教育实施者。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亦应包括两部分,即教育实施者与教育受益者。因为,教育实施者首先要受教育,不过,教育实施者最重要的角色特征是其"中介"性质和地位。正是教育实施者的中介作用,将教育源发者与教育受益者连接起来。这一特质与一般"科学认知"教育是完全不同的。如果说科学认知教育的主旨是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兼及价值观渗透;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以科学认知为依托,重心在于价值体系的传播和教化。可见,上述区分是极为重要的。 |